【内容提要】历史维度是提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的重要维度。从历史维度进行研究, 就是在历史回溯中, 找到历史源头、发现历史线索、厘清思想主线, 即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体现的历史方法中, 找到理论的分析视角和思想主线。仔细分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分注重对唯物史观的自觉运用, 善于从“文明史、抗争史、运动史”视角审视历史, 总结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次历史飞跃, 从“方向、道路、命运”高度确定了历史方位, 从而深刻阐述了党肩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 体现出深厚的历史逻辑。
【关键词】唯物史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历史维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包含着一系列新范畴新观点, 具有内在的理论和历史逻辑,“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 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需要从历史维度把握其思想的分析视角和主线。
一、历史方法: 对唯物史观的自觉运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唯物史观的自觉运用, 就是在解决现实问题、揭示社会规律、探寻中国道路的过程中厘清中国历史依次递进的线索和脉络。
1.重视历史: 用历史思维分析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运用这一方法观察和分析事物, 就是通过阐述事物发展的顺序和事实来思考和研究问题。如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时以“商品”为历史和逻辑起点, 按照商品、货币、资本等的范畴次序建立了科学体系, 考察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 恩格斯以家庭、民族、国家为整体探寻了经济结构中存在的抽象关系与原理。总之, 马克思主义紧紧抓住隐藏于历史形态背后的内在本质来解释历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分重视对唯物史观的运用, 这体现在习近平以大历史观为基础的历史思维之中。
所谓大历史观, 就是将以往历史的内在逻辑和现在作比较, 再用现在与未来作比较, 从而对未来社会的走向作出一定预测的历史观, 这是依据整个发展历史, 用长远、比较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的认识方法。习近平的历史观之所以是大历史观, 是因为他从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中华民族丰富历史画卷中探究发展规律, 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在明晰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和现实的根源的基础上, 认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强调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习近平的这一重要观点, 对于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很有意义, 因为历史虚无主义是通过从根本上否定历史而否定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的, 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正是基于这一认识, 习近平反复强调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要敬畏历史、尊重历史。如谈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 他指出要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要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总之, 历史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习近平历史思维的核心是通过认识和把握历史,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从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2.研究历史: 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
那么, 历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习近平认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和教科书,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 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 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清醒剂”和“营养剂”的论断生动说明了历史的重要价值。总体看, 习近平在2019年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集中表述了关于历史研究的整体观点, 即“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 目的是“总结历史经验, 揭示历史规律, 把握历史趋势”。
那么如何研究历史? 习近平有很多深刻论述。他认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在研究对象上, 他尤为关注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和党史。如在谈到近代史时曾沉痛地说:“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 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 谈到党史时, 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走过的历程, 他指出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在实事求是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习近平强调要以联系的观点评价历史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将研究上升到理论高度。因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 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 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为此, 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正确导向, 分清主流和支流, 经验和教训都要看, 如“准确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主流、本质, 正确评价重大事件、重要党派、重要人物”; 习近平还强调物质和精神都要看, 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一脉相承, 如果脱离了中国的文化, 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 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
3.借鉴历史: 弄清楚我们往哪儿去
研究历史是为了借鉴历史。前面讲过, 习近平大历史观的目的是从历史中把握未来, 将当下实践牢牢置于历史走向、未来发展之中, 因此习近平强调我们要“远眺前行的路”, 弄清楚我们“往哪儿去”。在这一点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非常重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要求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 从而把远大理想和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
史可资政, 也可励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 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 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 为此习近平对如何从历史中汲取营养, 从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很多思考。由于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在历史传统的基础上长期发展、在历史现实的基础上渐进改进、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内生性演化, 因此习近平十分重视对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借鉴和创新发展, 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 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等等, 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可见, 研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 不应机械套用主要来自国外的现代化理论, 更不能将西方现代化道路当作唯一标尺, 而要深深扎根于历史之中, 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民族思维和特色, 为建立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进行积极探索。
二、历史视角: 文明史、抗争史、运动史
历史视角即审视历史的角度。立足于不同的时空和群体, 就会看到不同的历史景象。人类历史纷繁复杂, 任何一种单一的视角都难以反映全貌, 只有将不同视角加以组合才能实现理论与历史的有效互动。仔细研究, 习近平的大历史观还体现在对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以实现民族独立的历史进程、一个半多世纪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 以下简称“文明史、抗争史、运动史”) 的深刻总结和深入思考。
1.“文明史、抗争史、运动史”蕴含的理论动因
对唯物史观的自觉运用, 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出从文明史、抗争史、运动史等不同视角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视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习近平先后从“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近代以来”“一百年前”“九十六年来” “改革开放之初” “十八大以来” “过去五年”等几个历史节点, 分别叙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久经磨难”“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三座大山”“前所未有的提升和变化” “重大时代课题” “历史性变革”等重大事件, 形成了明晰的历史轴线和分析视角。
这样一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民族复兴、近代抗争和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等多重视角, 深层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来龙去脉。即是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 是在“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近代境遇中,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引下, 在中国大地上形成的正确道路。正如习近平2018年1月5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 是在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 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 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 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 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2.“文明史、抗争史、运动史”昭示的重大诉求
显而易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文明史、抗争史、运动史”几个视角分析问题, 彰显出民族复兴、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诉求。站在五千年文明史的时空高度,我们清晰看到从“华夏统一” “振兴中华” “民族振兴” “民族复兴”到“中国梦”的历史线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孙中山先生的夙愿,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夙愿, 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只有通过历史追溯和比较, 才能得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的深刻论断。聚焦到近代, 中华民族由盛到衰, 时代主题变为救亡图存,其中也包含着现代化的强烈诉求。清朝道光时期, 中国的GDP约占全世界近三分之一, 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为什么没有跟上世界工业革命的步伐?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锁国。历史教训激发出洋务运动等现代化的早期尝试, 但只有新中国真正开启了现代化的新征程。可以说, 现代化依然是贯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大议题。从运动史角度看, 科学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原则, 但其不是“母版、模板、再版、翻版”, 而是“实践版、中国版”。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所以习近平强调:“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
显而易见, 这三大诉求与十九大报告中的“三个意味着”内在统一。正是基于实现民族复兴、从近代抗争中激发现代化、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伟大实践的视角, 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3.“文明史、抗争史、运动史”体现的鲜明特色
“文明史、抗争史、运动史”还奠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问题指向, 从而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强烈的时代特色、明显的中国特色。
从文明史角度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扎根民族文化、突出民族思维、强化民族情感, 尤其体现在对民族文化、民族话语、民族标识的高度重视上。可以看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如“协和万邦、走向共赢”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具有一致性, 等等。
从抗争史角度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很多命题都是在对抗争史的思考中得来的, 目的是通过反思历史透视时代课题。如习近平强调:“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这里的“内忧外患”具有深刻的历史反思意义, 反过来印证了新时代必须承担的民族复兴重任。再如习近平曾讲中国当年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 为什么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夺取胜利呢? 原因包括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等, 这无疑为新时代党领导人民继续前进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从运动史角度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了深刻的“中国逻辑”, 体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 诸如“中国梦”“中国精神” “中国力量” “中国故事” “中国声音”“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国智慧”等崭新词汇频频进入公众视野, 旨在强调中国道路的独特性, 从而从理论上阐明中国道路的成功密码。
三、历史飞跃: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在总结“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 即“三次飞跃”) 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1.“三次飞跃”的时间维度
仔细梳理,“三次飞跃”是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 “7·26”重要讲话、十九大报告、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讲话中提出并不断阐发的, 四次讲话的表述虽有细微变化, 但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当前学术界对中华民族三次伟大飞跃的时间维度还存在不同认识,主要是关于“站起来”和“富起来”的时间跨度问题。
对“三次飞跃”的时间维度要依据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表述:“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由此可以认为“站起来”的时间维度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富起来”的时间跨度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强起来”的时间起点为十八大以来开启的新时代。值得注意的是, 习近平在讲话中表述“站起来”和“富起来”时使用了“实现”一词, 而在“强起来”时使用的是“迎来”, 这说明“强起来”不是“已经强起来”, 而是“开始强起来”。
2.“三次飞跃”的历史任务
仔细研究,“三次飞跃”的提出是基于对时代问题和历史任务的回应。三次历史飞跃分别对应于解决“挨打、挨饿、挨骂”三个问题。 “长期以来, 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
具体而言,“站起来”的阶段洗刷了百年耻辱, 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人民当家作主。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正因为此,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为强调从中国人民历经挫折和磨难的角度, 在展现历代志士仁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中, 揭示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发展走向, 以一种贯穿历史的“忆苦思甜”的理论思考, 阐发“最伟大梦想”的深刻内涵。“富起来”则体现了在“站起来”基础上的伟大觉醒, 早在1980年,邓小平指出:“现在说我们穷还不够, 是太穷, 同自己的地位完全不相称。”改革开放开启了进入富起来的阶段, 经过40年的发展, 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了贫穷落后的旧面貌, 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为此, 习近平多次用“必由之路”“关键一招”“重要法宝”等说明改革开放的地位, 形容了“富起来”的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进一步提高, 但还需要解决“挨骂”的问题, 这是因为在国际上我们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究其原因, 就是在强起来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外部阻力和挑战; 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尚未解决; 还需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强起来”的内涵十分丰富, 包括如何提升国际话语权、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何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等内容, 十九大报告从12个“强国”方面作出了解答。
3.“三次飞跃”的内在关系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从习近平的系列论述看,“三次飞跃”虽然有基本的时间跨度, 但不能将之割裂为三个独立阶段, 而是具有历史连续性、内在关联性和因果制约性的三个环节。从哲学上讲,质量度是统一的, 环节属于事物发展的中介, 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提供基础和保障, 并被包含在后一个阶段之中。“站起来”才能实现“强起来”和“富起来”,“强起来”不是“富起来”的完成,而是对“富起来”的提升, 是既“富”又“强”, 是继续富、继续强, 以富增强, 以强保富, 是对“站起来”更高程度的确认。对于“三次飞跃”的内在关系, 很多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引领了“三次飞跃”, 也是在“三次飞跃”的时代背景下丰富发展的, 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还有学者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角度进行梳理, 认为三个阶段基本吻合当时历史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总之, 研究“三次飞跃”的内在关系, 目的是从中总结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性、精神追求和深层逻辑。
四、历史方位: 方向、道路、命运
历史方位是指确定某个历史定点, 为今后提供方向引领。经过长期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为谋划未来提供了基本依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历史方位”的深刻命题, 要站在“方向决定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的高度,既要从“所处的位置”看成就, 还要从“未来的方位”找方向。
1.把握方向: 要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
习近平关于“历史方位”的重要论断, 目的在于站在战略高度, 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 在“变”与“不变”中把握正确方向。面对众多纷繁复杂、形势多变的世界环境, 有些人很容易产生现代性迷失。越是在取得成就的时候, 越要不忘初心, 在现代社会因其多样性、虚幻性很容易对价值观造成消极影响, 使某些人产生历史虚无主义等倾向, 为此要始终举好旗帜。因此, 习近平强调“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
举好旗帜, 首要的是从基本规律看方向, 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总结了我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从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到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十五大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再到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断, 对社会主义方向的把握越来越深刻。
办好中国的事情, 关键在党。历史成就生动诠释了我们坚持党的领导、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为此,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注重从历史贡献角度分析党的重要地位,很多人以为改革开放的成就是科学技术的结果, 而忽视了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 也有一些人喜欢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实际上,“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
2.坚持道路: 历史选择源于“三个独特”
那么, 中国道路的根本依据何在? 习近平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 独特的历史命运, 独特的基本国情, 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显而易见,“独特的文化传统, 独特的历史命运, 独特的基本国情”( 以下简称“三个独特”) 从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现实基础的国情、历史的艰难探索等方面阐释了中国道路的内在逻辑, 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一般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具体分析, 独特的文化传统体现在内容独特、形式独特、思维独特、发展独特、功能独特等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对中华文化有一系列深刻论述, 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坚持了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独特的历史命运体现在中国从古代辉煌、近代屈辱到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正是从独特历史命运的角度, 习近平多次提到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等重大转折点,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1840年以来特别是甲午战争以来, 中国人民对其他救国途径的尝试全部碰壁之后作出的历史性选择”。独特的中国国情体现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超大性等各个方面, 我们走自己的路不照抄照搬, 做到“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正是基于现实国情, 习近平多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循序渐进”“渐进和突破相衔接” “整体渐进和局部突破相结合”。总之, 基于“三个独特”的深刻原因, 习近平指出, 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要走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掌握命运: 站在世界地图前思考中国
把握方向是为了掌握命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历史方位”的论断, 还要求我们从国内外两个大局把握机遇、认识挑战, 既要为中国把脉, 又要看世界景象, 蕴含着“站在世界地图前”思考中国问题的强烈诉求。目的是在准确把握当代社会发展总基调的基础上, 不但要抓住战略机遇, 更要应对严峻挑战。
站在世界地图前, 习近平得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总判断, 回答了世界以何种趋向发展、中国以何种姿态屹立等重大命题, 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理念。在总基调的基础上, 习近平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的重要论断, 积极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共赢发展。纵观“一带一路” “亚投行”“包容性增长”, 无不是对这一论断的生动诠释。在“前景十分光明”的同时, 习近平强调“挑战也十分严峻”, 如中国的和平发展要赢得国际社会的真正认同尚需时日; 地区热点此起彼伏, 周边乱象丛生, 中国外部安全风险和隐患增多, 要求我们居安思危, 树立底线思维、伟大斗争的思想方法, 这在当前应对逆全球化、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时, 显得尤为重要。
五、历史使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分析历史是为了明确历史使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时代先锋、民族脊梁、答卷人等方面对党肩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展开生动诠释。
1.从时代先锋角度理解历史使命
“先锋”是一种体现时代前沿、未来指向的核心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使用“时代先锋”这一新表述, 将党的性质的表述从最初的阶级性和先进性, 到“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 是它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再到“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最新概括为“时代先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
将“时代先锋”作为新时代党的角色标识, 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是十分明显的。过去是先锋、今天是先锋、今后永远是先锋, 这无不体现了“不忘初心”的纯洁性要求和承担新责任的先进性要求。在新时代就是将未来展望和新生意识联系在一起, 内嵌着不断自我革命的精神力量; 同时表达出为了承担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克服各种重大风险的能力和勇气, 即保持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从民族脊梁角度理解历史使命
党的十九大还强调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民族脊梁”。“脊梁”一词具有深厚的民族气息, 鲁迅曾讲:“我们从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民族脊梁”将党的历史使命和民族大义、大任连接到一起了, 赋予党的民族特性以深厚的文化内涵, 丰富了对党的性质任务的新表述。从这一点出发, 习近平强调党要“顺应历史大势、共担民族大义”,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
从民族脊梁角度理解历史使命, 更加凸显了党应具有的强烈民族责任, 从而把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捍卫民族利益是民族脊梁的基本要求, 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出捍卫民族利益的理论诉求, 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 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 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 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另外, 习近平还用“主心骨”阐发“民族脊梁”的涵义, 展现出深厚的民族心境、情趣和胸怀, 这是因为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 民族脊梁是精神中的领袖, 我们要深刻领会其中内含的共同情感结构。
3.从“答卷人”角度理解历史使命
“卷”就是“考题”“考卷”, 这是对新时代历史使命的生动诠释。实现中国梦就是当代共产党人的考题, 体现出强烈的时代观照。从“时代是出卷人, 我们是答卷人, 人民是阅卷人”的角度,习近平对党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作出了深刻阐释。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考卷,“出卷”形象说明了历史使命的时代境遇。“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 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答卷”生动揭示了历史使命的时代考验, 从毛泽东提出“赶考”到今天习近平提出“答卷”, 新的时代语境和历史境遇赋予“赶考”以“答卷”的新内涵。为此, 面对新的挑战、困难和风险, 习近平要求全党同志做到三个“一以贯之”, 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和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 要做到三个“决不能”, 即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阅卷”深刻阐发了历史使命的时代评价。决定“赶考”是否成功、 “答卷”是否合格、历史使命能否实现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是人民。因此,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党要始终成为人民公仆, 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坚持了人民创造历史、评判历史的基本观点。
总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 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意义深远, 需要深入阐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实际上, 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不仅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之中, 而且贯穿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因此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是阐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个基本维度。为此, 本文聚焦于从历史维度进行整体研究。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历史方法、历史视角、历史方位、历史使命等方面体现出深刻系统的历史思维,展现出尊重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历史、运用历史的鲜明特征, 彰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邃力量, 这对于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发表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 年第 6 期